当地时间10月28日晚,美国的一则声明让东太平洋的海风里多了股味——美军当天对四艘"恐怖组织操作的船只"实施三次空袭,14人死亡、1人幸存的结果,把"反毒行动"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美防长赫格塞思在记者会上把行动说得很"清晰":特朗普亲自下令,目标是"按既定航线行驶的船只",全程在国际水域进行,美方没伤亡。唯一活下来的人,先由美南方司令部救上来,后来交给墨西哥搜救机构处理——听着像"流程合规"的正义之举,但翻一翻近期的新闻,味儿就变了。
其实这是美军本月第二次拿"反毒"说事。月初特朗普政府刚给国会递备忘录,说美国和"恐怖组织"处于"非国际武装冲突";再往前数,9月以来美军已经在委内瑞拉外海炸过好几次"船"。可美国缉毒署自己的报告明明白白写着:委内瑞拉根本不是美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地——这就像你说要抓偷钱包的人,结果盯着没偷过你的邻居往死里踹,能不让人犯嘀咕?
网上的讨论早分成了几派。有美国网友说"炸得好,毒品害了多少家庭",可拉美网友直接回怼"国际水域不是美国的池塘,想炸就炸?"委内瑞拉政府更不客气,之前就骂过:美国是借"反毒"扩军,想推翻他们的政权——毕竟枪口对着的,刚好是美国看不顺眼的国家旁边的海。
我做过电视台编导,跑过拉美新闻,最懂"名义"背后的弯弯绕。"反毒"是全世界的事,不是某一国的"独角戏",更不能变成军事干预的借口。当美军的战机掠过海面时,14条生命瞬间没了;当"反毒"的旗子举得越高,藏在后面的算盘就越明显——到底是真的想禁毒,还是想借着"正义"的壳子,把势力拉美?
说到底,这世上最可怕的不是毒品,是"打着正义旗号的霸道"。今天东太平洋的爆炸,炸的不只是几艘船,更是"有事好商量"的国际规矩。那些被炮火吞噬的人,没有名字,没有故事,只变成了声明里的"14死"——可他们的命,不该变成某些人"战略布局"里的数字。
当我们盯着"14死"的数字时,更该问的是:下一次,美军的会落在哪个海域?而那些被"名义"伤害的人,谁来给他们一个说法?
